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智库观点 >> 第一观点 >> 正文

陈潭:把教育找回来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06-05 [来源]: [浏览次数]:

 陈潭:把教育找回来 


【作者小传】陈潭(1969—),湖南常宁人,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广州公共管理评论》主编。自1988年起就读于湖南师范大学和南京大学,先后获得法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自1992年起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先后执教于湖南师范大学、中南大学和广州大学。著有《单位身份的松动》、《大数据时代的国家治理》、《工业4.0:智能制造与治理革命》等著述若干。 


当城市人把上大学当成提升自己阶梯跳板的时候,农村人很大程度上视上大学为改变自己命运的一种捷径。在今天的社会里,教育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它与税收一样成为这个社会平衡关系、缩小差距、建构和谐的重要政策工具,它亦成为重建社会公平的重要路径依赖。从横向层面来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最大元素,从城市的孩子和乡村的孩子、富人的孩子和穷人的孩子、发达地区的孩子和落后地区的孩子的教育比较中多少折射出远离教育“原初状态”的非平等倾向。因此,实施广义教育的“转移支付”政策比通过税收开展公共财政的转移支付对于调整整个社会的教育公平意义更甚。而在同一条件下,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重点班与非重点班、优秀教师与普通教师所造就的教育差异也大大地扩张了家长们对孩子教育的心理沟壑。于是,许多家长生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不断地“投资未来”,为他们的孩子寻求一个“疑似公平”的教育环境和企求增强后天“造血功能”的教育机制。可是,很多时候家长们表现出的“望子成龙”的教育投资心态和“拔苗助长”的教育投资倾向令我们不得不对教育本身的纵向理解重新解构。

  今天,中小学生苦、中小学生累众所周知,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条件下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愿望十分迫切,多年倡导的素质教育在升学压力和就业压力的吆喝声中依然步履蹒跚,应试教育仍然我行我素。许多孩子的童年耗费在无休止的补课和“题海战术”当中,时间被家长的钟点安排,头脑被老师的教条灌输,童年的乐趣被无情剥夺,行动的自由被凶残扼杀,本该天马行空的思维被理性束缚,于是理性占有了感性,共性取代了个性,本该属于自己的时间被挤兑,本该属于自己的空间被殖民。生活成长的指数慢慢蜕变为学习紧张的分数,家长们所持有的教育支票正在以孩子身心健康的透支为代价。我们试问:一种把所有人都往金字塔尖赶的教育是不是我们需要的教育呢?实际上,“学非所用”、“知识失业”已经成为当下中国社会必须警示的教育沉疴了!

 

   

其实,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本身的规律,教育应该具备如下的阶段性逻辑:

小学阶段教育是习惯教育、兴趣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实施目的是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爱学习、爱生活、爱劳动、讲卫生等方面良好的态度和习惯。这一阶段,其实需要更多地培养小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音乐、绘画、舞蹈、动画、游戏、语言和数字等方面的引导,促成生存力、意志力、挫折力等EQ方面的无意训练,从而更多地塑造个人性格和增强对生活世界的兴趣。

中学阶段教育是常识教育、知识教育。这一阶段所实施的教育目的是提供给学生各方面的知识信息以及了解和掌握生活世界中的一般常识,从而培养和形成基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修养。比如,代数告诉我们方程式的基本计算,几何告诉我们基本的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物理和化学告诉我们物质的分解、还原和化合,历史告诉我们人类社会发展的演进,等等。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教导,让我们知道了“水是H2O”、“三点决定一个平面”、“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由此,人们在这一过程中获得了认识世界的基本信息,也开始慢慢学会了获取生存生活的基本能力。

大学阶段教育是职业教育、技能教育。大学教育寻求的是知识的深度和谋生的技能,它的目的是使人获得生存的技巧以至于立足社会、谋求发展。大学里开始出现了专业分流,也开始有了基础理论学习和技能培训。在这一阶段中,人们已经开始突破中小学阶段“是什么”的局限而寻求“为什么”的追问,人的思维意识不断地走向独立和成熟。同时,许多人开始面向社会寻求自己“独立”的突破口,进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岗前培训,外语、计算机、专业技术等开始纳入了生存和发展的高度。

研究生阶段教育是专业教育、创造教育。这一阶段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求学者的信息占有能力、知识创新能力和怀疑拷问能力,从而不断地形成高技术条件下社会发展的高层次研究型人才或者专业水平较高的应用型人才。毫无疑问,研究生必须要有专才,必须具有追求高、新、精、深、宽的专业意识和知识技能,要不枉谈什么“研究”呢?实际上,研究生教育阶段(包括硕士生教育和博士生教育)是一个追求知识理性的阶段,也是一个生产知识、传播知识、应用知识的高级阶段。

众所周知,教育大厦的基石在于中小学阶段,即包括通常我们所谓的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无疑,这种教育体系所构建的是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向上攀登的大厦,但绝对不是每一个人都能上去的大厦。它确实宛如一座金字塔,基座需要宽大而牢固,但越往上攀爬只能越来越窄。由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和人生教育的短周期性,到了大学教育阶段和研究生教育阶段已经不是一般的大众教育了,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社会精英教育。而且,社会也没有必要把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培养成研究生,同时各行各业里的研究生也未必能够符合社会的需要、人才薪酬规则和低成本高效益的市场不二法则。可是,家长们的理想追求和某些教育制度设计就是这样,希望把每个人都培养成样样精通的全才,殊不知培养出来的是样样都不通的庸才!显然,这是当下中国教育的悲哀!

检视我们今天的中国教育发现,教育本身的逻辑正在违背,低层次教育中的“拔苗助长”和高层次教育中的“本末倒置”现象随处可见。那种“幼儿园教育成人化”、“研究生教育本科化”的反教育倾向正在蔓延。在时下的中国,“成人化的中小学生”、“幼儿化的大学生”和“不能研究的研究生”充斥于校园教育景观之中,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倾向正在显现着教育体系的时代张力。由此,教育理性的回归和教育逻辑的遵从显得焦渴而又急切。


 

 

《广州公共管理评论》稿约 gdgzpar@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