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智库成果 >> SG著作 >> 正文

《寻找公共政策的制度逻辑》出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03-20 [来源]: [浏览次数]:

陈潭著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目录

第1章 公共性:公共政策分析的一般范式

第2章 旁听、听证与公共政策民主

第3章 公共政策:谁之政策?何种政策?

第4章 公共政策变迁的理论命题及其阐释

第5章 公共政策变迁的过程理论及其阐释

第6章 公共政策创新的理论逻辑

第7章 社会转型与公共政策创新

第8章 政策合法化与政策法律化

第9章 政策动员、政策认同与信任政治

第10章 政策时滞、制度博弈与信任赤字

第11章 政策缝隙、实践困局与制度反思

第12章 和谐社会、科学发展与统筹兼顾

第13章 乡镇公共服务供给的体制困境与转轨路向

第14章 农村双层经营体制“统”与“分”的辩证关系

第15章 当前中国价格听证:基于结构和制度的分析

第16章 启动教育消费的政策效应分析

第17章 罗尔斯原则与高等教育公平的制度逻辑

第18章 重构农村医疗卫生制度的政策构想

第19章 绿色中国的政策议程及其行动框架

第20章 新改革时代的统筹兼顾及其制度建设

第21章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选择

第22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共政策变迁三十年

第23章 中国模式的基本经验及其省思

第24章 后现代批判、话语理论及其反思

《南国政治学人文库》总序

以丛书和文库的形式系统、集中地展示人类生活的历史与现实,以及对人类生活的历史与现实加以研究所获取的成果与知识,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学术界和出版界积极筹划和大力推进的旨在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的有效方式。《南国政治学人文库》宗旨就是要努力构筑一个平台,在其上让年轻的政治学人们客观、真实地记录和描述当代人类政治生活的历史变迁和现实变革,科学、公正地探索和阐释这种历史变迁和现实变革过程的因果联系与内在规律。

在当今中国,存在两个不争的事实,支持和呼唤着科学的政治学研究。第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当经济变革、经济发展顺利时,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是唱主角的;而当经济变革、经济发展出现问题时,仅仅靠经济学和经济学家就不行了,需要的是其他领域的知识及其生产者,尤其是政治学和政治学家。

第二个不争的事实是,因政治挂帅、阶级斗争造成的庸俗政治曾一度使得正直的人们对政治和政治学厌恶、冷漠的时期已经结束,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滞后的政治改革才是经济改革不易深化的重要原因,任何有志于对中国总体社会变革作出客观、科学的解释、设计和预测的人们越来越感觉到政治领域、政治生活才是他们需要特别关注和研究的方面。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活出现了,研究政治和政治学的兴趣明显增强了,政治学有望再度成为显学。

在当今的中国,政治,也只有政治才是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总体社会变革、开放、转型、复兴的钥匙。纵观人类历史,任何伟大的总体社会变革,都是由政治领域、政治生活的变革为先导,又是以政治领域、政治生活的创新发展为后盾的。中国总体社会的改革、开放、转型和复兴也不例外。

虽然经济学家们特别看重经济领域、经济生活的革新在中国总体社会改革、开放、转型和复兴中的基础作用,但是,不充分估计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政治领域发生的变革,以及这一变革对经济领域变革的先导作用,就无法对这场举世瞩目的大变革的发生做出客观科学的解释。因为没有对文革政治的断然否定、没有对阶级斗争政治的决然摒弃,以实践标准讨论为内容的思想大解放就不会出现,后续的经济领域、经济生活的改革、开放也不会出现。

虽然经济学家们喜欢从经济领域、经济生活中寻找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的动力,甚至有的人试图将政治变革撇在一旁,谈所谓的纯经济改革。但是,不充分估计当代政治中民主和法治的因素对市场经济的巨大影响,看不到正是政治领域、政治生活变革的迟缓,成为全面制度建设中的短板,从而极大的阻碍了总体社会五位一体的协调推进,就无法正确的设计和确立持续深化改革的战略。因为政治生活嵌入在经济生活和其他社会生活之中,政治说到底不仅影响着资源的配置,还决定着一切有价值的东西的权威性分配。总体社会的改革、开放、转型和复兴,最终都避不开、绕不了彻底、真实的政治领域、政治生活的变革。

看不清政治生活在总体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不懂得甚至轻视政治学研究的重要历史和现实意义固然是一种欠缺,但是,仅仅重视政治的效能和政治学研究的作用并不等于完全解决了政治学研究的问题。在这知识领域中只有善于研究的人才能获得成功。有不少政治学家已经讲述过政治学研究的方法与途径,但我认为,在这些众多的方法、技巧和途径中,关键的也是最为基本的是两条。一条就是研究政治学要服务于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要联系人民群众的实际,努力创造出让民众能够知晓、喜闻乐见并加以利用的政治学知识。因为在政治领域中活动的是万千上万的有着不同政治权益和政治诉求的公众,政治过程的因果联系和内在规律并不是那个有权势的人事先规定的,而是如恩格斯所比喻的是无数分力按照平行四边形的法则汇集起来的合力。所以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人民、只有普通的人民和民众才是政治生活的主人和创造者,要科学的理解政治,将政治学变成科学,就要把政治学变成能够被多数人,特别是普通民众所理解、所运用的科学。政治学曾经是少数人垄断的知识门类。政治学要获得发展,既需要将其从少数政治精英的手中解放出来,也需要将其从教条式的、学究式的政治学课堂里解放出来,成为普通民众手中的知识武器。

另一条是政治学研究要服务于中国政治的变革与发展。有些政治学研究者误把西方的政治学理论视为是具有普遍性的知识,强调中国的政治学研究要套用和服从西方的标准、概念和原理。有些政治学的研究者则片面夸大中国政治的独特性,强调中国的政治学研究要坚决拒绝和排斥任何西方的东西。站在这两个极端上是断然无法对中国政治学作出科学的阐释、概括和预测的。中国的政治是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组成部分的具体政治,坚持联系中国政治的具体实践,梳理中国政治的历史演变和现实变革,阐释中国政治的制度、体制和机制,概括中国政治运行、变迁和发展的规律,由此产生的政治学知识必然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个性与共性的有机统一,它既能为人类政治学知识的增长与完善贡献力量,又能为中国政治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撑。

政治学研究不仅是一项充满理性的、理智的事业,还是一项富有艺术性的志业。著名政治学家霍布斯一方面将人看作是有理性的、“大自然”最精美的艺术品,同时又进一步将国家看作是人运用艺术才能创造出来的一个精致的艺术品。人只有和包括国家在内的政治生活打交道时,才能逐步学到精致的艺术。与霍布斯持相同见解的政治学家詹姆斯.哈林顿也指出,根据法律或古代经纶之道来给政府下定义,它便是一种艺术。通过这种艺术,人类的世俗社会才能在共同的权利或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并且得到保存。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则从更高的层面强调政治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比如列宁就明确指出过,政治是一种科学,是一种艺术。

现代政治的艺术性不仅表现在政治设施、机构的设计和建构上,还表现在政治生活的治理上。人类曾经长时期处在对抗争斗的政治、暴力统治的政治、随心所欲的人治政治之下。这种残酷无情的低级政治正在离我们而去,虽然某些政治制度、少数的政治精英还在思维和行动上对其留恋不舍,其残余的力量还会顽固的产生作用,但是,和平、变革与发展的政治,互通、协商与和谐的政治已经成为人类期望和追求的目标。暴力政治、统治政治需要的是对权力的支配和掌控,和谐政治、协商政治需要的则是艺术性的治理。

由政治制度、体制和机制构成的现代政治生活大厦是要靠人依据政治生活的内在规律来设计、治理的。政治设计需要艺术性,政治治理需要艺术性,政治学研究必须具有艺术性。这种政治学研究的艺术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尽量展现现代政治生活的艺术性特征,包括政治制度、体制和机制设计、建构和运行的艺术性,国家治理的艺术性。二是要尽量艺术性的设计政治学研究的过程、方法,艺术性的展示政治学研究的成果与知识。

《南国政治学人文库》是青年政治学人共同的政治学术家园。这里将聚集一批充满活力、没有多少教条束缚、敢于创新的政治学的研究者。这也是一片沃土,许多关于现代政治生活设计、建构运行和治理的真知灼见会像幼苗一样从这里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这一学术家园,这片沃土,只要好好照料,定会收获一批批丰硕的果实。

严强

南京大学教授,澳门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时间:Mar 20, 2017 12:24:00 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