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智库成果 >> SG论文 >> 正文

谢俊贵:网络人口学的中国需要与现实议题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05-03 [来源]: [浏览次数]:

 

网络人口学:中国需要与现实议题

谢俊贵

网络人口学是一门以网络人口为研究对象, 运用人口学原理与方法, 集中研究网络人口发展, 网络人口与网络社会、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环境等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数量关系以及合理应用的科学。面对网络人口规模超大如何管理、网络人口丰富资源如何开发、网络人口网空迁移如何安置、网络人口发展路径如何选择、网络人口素质提升如何进行等理论与实践中的相关论题, 当代中国必然需要网络人口学。加强网络人口学的建构是网络社会的一项学术重任。网络人口学依靠自身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专题研究和咨询研究, 实际上能够满足当代中国对网络人口学的需要。根据当前中国网络发展的国情和对网络人口学的希望, 网络人口学的重大现实议题有:中国网络人口发展进程与发展趋势研究、中国农村网络人口发展与网络扶贫研究、中国网络人口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研究、中国网络人口网空迁移与就业安置研究、中国网络人口素质提升与教育引导研究、中国网络人口科学管理与合理规范研究。

一、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广泛应用, 不仅导出了互联网研究的许多技术科学, 而且导出了互联网研究的多门社会科学。在技术学科中, 有网络技术学、网络工程学、网络空间安全学、大数据科学与技术等。在社会科学中, 则有网络社会学、网络人类学、网络经济学、网络政治学、网络文化学、网络心理学、网络行为学、网络传播学、网络教育学等。单从社会学科领域来讲, 目前已开始形成一个互联网社会学科的“大家庭”, 并且还在不断地繁衍、培育或接纳新的成员, 以使社会学科这一“大家庭”变成更大的“网氏家族”, 形成更大的“网学门第”。网络人口学即这样一个学科, 虽然它才露尖角, 但已跃跃欲试, 是有待接纳或正待培育的一个“网氏家族”成员。按照网络社会构成要素的观点, 网络社会不仅要有网络空间或网络平台, 而且要有网络人口或网民 (谢俊贵, 2010) 。根据当前网络人口快速发展的趋势, 可以预见, 网络人口学成为“网氏家族”重要一员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

     所谓网络人口学 (Cyber-Demography) 也称为互联网人口学, 是一门以网络人口或互联网人口 (俗称“网民”) 为研究对象, 运用人口学原理与方法, 集中研究网络人口发展, 网络人口与网络社会、网络政治、网络经济、网络文化、网络环境等相互关系的基本规律、数量关系以及现实应用的科学。网络人口学是在互联网推向社会应用的过程中, 由于网络人口的不断增加, 以及诸多网络人口议题的浮现而逐步受到关注的一个研究领域。国内外对于网络人口学这门学科也已做了初步的探讨, 尤其对网络人口 (网民) 进行了多角度研究, 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 初步形成了网络人口学这门新学科的大致轮廓, 显露出渐次明晰的研究范域, 取得了一批有一定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回顾与梳理与网络人口学研究有关的一些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 对于讨论网络人口学、建设网络人口学, 并将网络人口学积极引向“网学门第”, 推向应用领域, 显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在国外, 网络人口学研究受到非常重视。2000年12月, 美国便发布了以《调查数字化未来》 (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 为题的美国互联网年度调查报告 (卜卫、郭良, 2005) , 其中对网络人口 (互联网用户) 进行了相应的数量分析。另外,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对互联网人口的重视明显出众, 它专门设立了互联网和美国生活项目, 开展原创性研究。皮尤2014年的一项研究发现, 在美国仍然有15%的成年人没有使用互联网。皮尤中心的分析表明, 有许多因素会影响不使用互联网的人口数量, 其中包括年龄、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种族/族裔和社区类型等因素。其中, 老年人是最有可能不使用互联网的人群。调查数据显示, 美国65岁以上老年人当中, 有40%的老年人不上网 (Cnbeta, 2015) 。Miniwatts Marketing Group则建立了专门的“Internet World Stats” (互联网世界统计) 网站 (郑国玉、唐代虎, 2012) , 专门发布世界各地的互联网数据, 包括互联网人口数据, 该网站所设置的第一个栏目就是“互联网用户统计与人口统计学”。英国牛津大学成立有互联网研究中心, 并从2003年开始发布互联网调查报告。调查报告主要涉及互联网用户、非用户人口学范畴的规模、结构和行为特征等内容 (Dutton, etc, 2008:17-59) 。

     在国内, 对网络人口的研究较早就已起步。在网络人口统计分析方面,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从1997年开始发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至今已发布40次。中国社会科学院卜卫、郭良 (2005) 2000年底开始对“互联网在中国五城市的使用状况及其影响”做调研, 发布了调研报告。另外, 百度、QQ等网络运营商根据互联网即时数据对网络人口的地域分布以及现实中的人口迁移进行了分析。在网络人口学术研究方面, 马思宇 (2000) 简要分析了我国网络人口的现状与发展特征。黄育馥、刘霓 (2002) 对e时代的女性进行了专题研究。陈郁清、俞立平 (2009) 开展了中国网民增长与网站发展的优先度研究。孙中伟等 (2015) 分析了世界互联网网民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更可喜的事情是, 青年学者邓志强等 (2013) 提出建立网络人口学的问题, 他从空间转向的角度探讨了网络场域的人口研究及其网络人口学建立的可能性, 认为网络人口学就是指运用人口学的原理分析网络空间中的“网络人口”的人口学特征及其对人口行为的影响, 以及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的影响。

     综上所述, 网络人口学或网络人口研究已经在国际国内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重视, 并具体开展了相应的理论和应用研究。然而, 国内外的网络人口学研究目前仍然在社会学科的学术边缘徘徊, 这可能是一种学术的静待, 也可能是一种权威的观望, 还可能是一种整体蓄能待发的过程。然而, 2017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告诉我们, 中国网络人口截至2017年6月, 其规模已达到7.51亿, 占全球网民总数的五分之一。这一信息无疑对中国学术界很有激励作用。中国是现实中和网络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如此之大的网络人口规模乃是一种可用资源、一批优质财富, 绝不可轻易忽视或漠视。开发利用得当, 显然是一种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不去开发利用或开发利用不当, 显然是一种对新的人口资源的巨大浪费。对于这样一个规模庞大的网络人口群体, 单纯从互联网用户或网民的角度来思考已不足以说明问题, 必须引入网络人口概念, 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网络人口学, 运用人口学原理和方法, 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二、网络人口学的中国需要

     中国为何需要网络人口学?这个问题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 是指或许用一两句话就可以道出;说它复杂, 显然是用一两句话事实上讲不明白, 需要讨论, 需要论证。不管简单地说还是复杂来说, 这个问题都必须说。原因是, 建立一门新的学科, 都必须仔细倾听实践的呼声。在中国, 当然就要仔细倾听中国的呼声, 包括领导的期望和群众的呼声。一些年来, 我国领导者在许多正式场合都谈到了互联网的发展和治理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就提出, “努力把我国建设成网络强国” (2014) 。另据笔者的调研, 广大人民群众对互联网发展和治理同样抱以极大期待, 深深赞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网络强国思想和网络强国战略。网络强国要强什么, 当然一是要强网络平台, 二是要强网络人口, 三是要强网络治理, 等等。综合这几个方面的含义来深入理解, 网络时代的中国为什么需要建立网络人口学, 这个问题显然就不难回答了。

 

(一) 网络人口丰富资源如何开发需要网络人口学

     在过去一段时间里, 人们仅仅将网络人口视为一种网络消费者或互联网市场的服务对象, 虽说这样认识网络人口也没什么不好, 至少作为消费者或服务对象可以享受到“顾客就是上帝”的市场待遇。然而, 这种观点却是一种狭隘的观点, 是对网络人口认识不足的表现。事实上, 一切在网上活动的人口都是网络人口。他们除了是网络消费者或互联网市场的服务对象外, 还是一种网络劳动者和创新活动的主体, 也即网络人口可能是一种人力资源, 可能是一种技术资源, 也可能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承载者。通常所说的网上“创客”就是一种典型的网络劳动者和创新活动的主体。现在, 互联网已成为“劳动的平台”“创新的天堂”, 但这些都不能脱离网络人口而存在。蕴藏在网络人口中的劳动力资源和创新智慧, 才是互联网继续发展的根本基础。有效开发网络人口的劳动力资源和充分发挥网络人口的创新智慧, 为建设网络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是中国需要网络人口学的重要原因。

(二) 网络人口网空迁移如何安置需要网络人口学

     在中国, 人口迁移历来是国之大事。撇开历史早期的情况不说, 近几十年内两次人口大迁移可谓历历在目。一是城市人向农村迁移的“上山下乡”;二是农村人向城市迁移的“民工进城”。从人口学角度论, 前者旨在疏解城市人口居住与劳动就业压力, 属城市人口“乡村化”;后者旨在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经济发展问题, 属农村人口城市化。按照有关国家的经验, 人口“城市化”之后, 由于城市生产与生活成本上升以及城市空间拥挤、城市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原因, 人口的“乡村化”或“逆城市化”又将开始。这是工业社会不可避免的一种“倒腾”。要解决或缓解这种“倒腾”, 有效的办法是充分利用互联网, 让部分网络人口实质性地向网络空间“迁移”, 让部分网络人口在网络空间得到妥善安置, 得以就业, 以腾出城市劳动空间, 降低城市拥挤程度, 并提升农村城市化、网络化水平, 从而让网络人口乐于流向农村。要做好这件大事, 中国显然需要网络人口学的学术支持。

(三) 网络人口发展路径如何选择需要网络人口学

     中国的网络人口规模已经非常大, 网络人口是否还需要发展呢?答案是肯定的。中国要建设网络强国, 必须发展强大的网络人口。美国的网络人口已经达到85%, 也还在想着法子努力扩大网络人口规模, 促进网络人口发展。然而, 互联网普及率越高, 网络人口发展的难度越大。具体来讲, 也就是剩下的非网络人口, 基本上是现代社会中的社会弱者, 他们不是老弱病残就是贫困人口, 大多身居穷乡僻壤。中国互联网普及率农村不如城市, 城乡差别很大;老年人不如中青年人, 群体差别不小;因经济原因而不上网的非网络人口也占较大比例。所以, 中国网络人口发展面临一个“瓶颈”。如何透过深入的研究, 选择好中国网络人口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是网络人口学的一项重要任务。从这个角度而言, 中国不仅需要网络人口学, 而且急需网络人口学为政府的政策或决策提供服务。

(四) 网络人口素质提升如何进行需要网络人口学

 

     在互联网推广普及的初期, 由于互联网的功能单一, 对网络人口的素质要求不高。加上网络人口数量较少, 互联网上即使出现一定乱象也影响不大。在这种情况下, 网络人口的素质提升问题虽有提出, 但不紧迫。现在的互联网已不是过去的互联网。现在的互联网与过去的互联网相比, 至少在两个方面已大为不同:一是互联网已成为劳动和创新的平台;二是互联网中的网络人口已是数以亿计。前者要求网络人口具有较高的知能素质, 后者要求网络人口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那么, 如何来提高网络人口这两方面的素质?面对这样一个问题, 当然有不少学科可以做出解答, 甚至拿出方案, 但都离不开网络人口学基础性作用的发挥。网络人口学可以在基础层面上通过网络人口调查, 开展分类统计, 测定不同网络人口的素质水平, 提出网络人口的素质要求, 探索网络人口素质提升的政策和策略。网络人口的素质提升是当今中国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完成这一重任必然需要网络人口学的参与。

(五) 网络人口规模超大如何管理需要网络人口学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年7月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 截至2017年6月, 我国网民已达到7.51亿人, 半年共新增网民1 992万人, 互联网普及率54.3%。也就是说, 在中国人口总量中, 已经有7.51亿人口成为网络人口, 明显超过人口总量的一半。中国网络人口已相当于欧洲人口的总量, 是美国人口总量的2倍。网络人口当然也是普通的人口, 具有人口的一般性质和特征。从这一角度看, 对于这种人口的管理, 应该与普通人口学倡导的管理原则与管理方法没有明显不同。但是, 网络人口又是一种特殊的人口, 相对于普通人口学视域中的普通人口来讲, 他们又具有某些特殊性, 即使他们没有脱离现实社会而生存和发展, 但在网络社会场域中, 他们的行为表现与现实社会中的情况却存在差异, 这就要求采取特殊的办法进行管理。为此, 中国需要网络人口学, 首先是希望通过网络人口学的研究, 有效地加强中国这个网络大国的网络人口管理。

三、网络人口学的学科建构

     中国需要讲的是一个需求侧的问题, 学科建构则是一个供给侧的问题。在学术“供需架构”中, 供给侧讲的是一个“理”, 需求侧讲的是一个“用”。但“理”和“用”又不是割裂的, “理”要内含“用”的目标和要求, “用”要以“理”为基础和指导。学科建构就是个“理”的问题, 它是站在“理”的层面, 构建一个学科可预见性的知识体系, 形成供给侧可提供的整体知识菜单, 向需求侧表明, 本学科的研究内容范域是什么, 可为需求侧做哪些事情。而需求侧则是提出“用”的需求, 看供给侧能否提供。所以, 学科建构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也即一种“我能做什么”“你需要什么”的关系。按照这一种逻辑来建构网络人口学, 最主要的是表达网络人口学能做什么的问题。因此, 从建构一个预见性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 便可以概括出网络人口学能为需求侧提供的整体知识菜单。

         (一) 网络人口学基础理论

     在学术领域, 任何为政府、为社会提供的学术服务都不能是不讲道理的“实用主义”做法。其实政府也好, 社会也罢, 人们对学术界的真正期望是, 对于特定的社会现象, 你能帮我说出一个“科学的道理”。而这恰恰就是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内容, 是一个学科自身能够“立得起来”, 并能为政府、社会提供知识服务的根基所在。网络人口学显然必须建构自身的基础理论, 这种基础理论虽然不能脱离互联网学科群和人口学学科群的基本原理, 但也不是“依葫芦画瓢”, 既要区别于“网学大家庭”中诸学科的基础理论, 也要区别于人口学学科群的基础理论。网络人口学基础理论是针对网络人口研究而建构的一般理论, 关键的内容在于以下两大方面: (1) 有关网络人口特征的理论:如网络人口发展理论、网络人口结构理论、网络人口过程理论、网络人口变迁理论等; (2) 有关网络人口研究的理论:如网络人口研究指导思想、网络人口研究理论基础、网络人口研究理论视角等。

        (二) 网络人口学研究方法

     对于一个学科的研究方法, 过去在学术界大致存在一个认识误区, 即认为研究方法往往是借来的, 一个学科自己创新研究方法实属不易。现在, 人们对研究方法的认识有所提高, 认识到一个学科的研究方法乃是这个学科的学术共同体开发出来的。所以, 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研究方法, 如社会学有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有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人口学有人口学的研究方法。网络人口学因其研究对象所处空间或场域的不同, 显然也会或也要有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一个学科的研究方法是这个学科的学术共同体成员手中掌握的一种“利器”, 这种“利器”的开发和铸就以及为人们掌握和使用都非一件易事, 同样需要深入研究。网络人口学将通过深入的研究以开发属于自己的一套研究方法, 这套研究方法包括两大方面:一是根据网络人口与普通人口的共性而移植的人口学母体学科的一般方法;二是根据网络人口区别于普通人口的特性而创建的适用于网络空间人口研究的研究方法。

        (三) 网络人口学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是指对一门学科中的专门领域或专门论题开展的一类研究。专题研究有三个基本的特点, 一是主题集中, 二是针对性强, 三是研究深度大。网络人口学的专题研究也可看作是对网络人口学中的专门领域或专门论题开展的一类研究, 它是网络人口学研究向纵深发展的体现。网络人口学的专题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具有典型意义的类型: (1) 历时性研究。即对网络人口发展、网络人口过程、网络人口变迁中的专门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如对中国网络人口发展进程和趋势的研究就是历时性研究。 (2) 群类性研究。即对网络人口的某一群类及其体现出的专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如对女性网络人口、老年网络人口、农村网络人口、少数民族地区网络人口的研究等, 都是群类性研究。 (3) 比较性研究。即对不同时空中的网络人口及其行为表现差异进行深入研究, 如中美网络人口发展比较、城乡网络人口发展比较、两性网络人口发展比较等, 都是属于比较性研究。

        (四) 网络人口学咨询研究

     咨询研究也称为决策咨询研究, 是一种借由科学理论和方法, 对政府、社会遇到或可能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 拿出具体解决思路和办法的应用性研究活动。咨询研究具有智库工作的性质。在日益复杂、变化多端、新的事物和新的问题不断涌现的当代社会, 任何管理者都无法科学地应对一切问题, 因而就产生了对决策咨询更多的需求。网络人口学是直面人口活动空间“二元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学科, 它的研究问题就是由人口活动空间“二元化”带来的各种复杂人口问题。这些问题, 对于一般的管理者来说, 既没有研究的基础, 也没应对的惯例, 这时唯一办法是寻求智库或专业人员的帮助。基于这一情况, 在建构网络社会学时就应当想到, 根据政府和社会的需要, 将与网络人口相关的决策咨询研究作为网络人口学的重要内容并非多余, 而是必需的。网络人口学的咨询研究从项目来源上讲, 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主选择课题的咨询研究;二是承接委托项目的咨询研究。

四、网络人口学的现实议题

    根据中国需要和学理要求建立起来的网络人口学, 定然是服务中国现实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环境治理需要的网络人口学。服务于中国需要, 当然应有层次之分, 其中有国家需要、企业需要和社会需要, 有宏观需要、中观需要和微观需要, 有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 有长期需要和短期需要, 有通常需要和紧迫需要等。我国网络发展的国情已经明晰地显现:第一, 我国已成为网络大国, 但还不是网络强国;第二, 我国网络人口已达7.51亿, 但城乡网络人口发展还很不平衡;第三, 我国网络人口的网络利用较过去有很大的进步, 但还达不到充分利用的水平;第四, 我国网络人口素质得到提升, 但普遍提升还有待努力。我国正处于建设网络强国的过程中, 网络人口学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当前的一些重大的现实议题。根据中国网络发展的国情和建设网络强国的需要, 这些重大的现实议题有:

  (一) 中国网络人口发展进程与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网络人口发展进程与发展趋势研究是借由“历史—现实—未来”的研究架构, 对中国网络人口发展进行历时性分析, 以描述和揭示我国网络人口发展的历程和规律, 分析和把握我国网络人口的结构性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从而为我国网络人口的未来发展做出科学预测的一项研究。我国1987年向国外发出首封E-mail, 1994年全功能接入到互联网络, 1997年推出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 网络人口从无到有, 从有到多, 至今已达7.51亿。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很值得认真总结。同时, 我国1997年成立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全面监测和描述我国互联网络发展的即时性状况, 且每半年发布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至今已发布40次。在这个“统计报告”中, 关于网络人口的信息是一类非常重要的信息, 这就为开展中国网络人口发展进程与发展趋势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将这些“即时性”信息通过网络人口学研究转化为“历时性”认识成果, 可为我国网络人口发展以至互联网发展决策提供学术支持。很明显, 这是中国网络人口学非常基础的现实议题。

(二) 中国农村网络人口发展与网络扶贫研究

     中国农村网络人口发展与网络扶贫研究是借由“城乡二元结构”的分析框架, 对中国农村网络人口发展与城市网络人口发展的状况进行历时性和对比性分析, 以了解我国城乡之间的“数字鸿沟”和“信息差距”, 把握我国农村人口的“信息贫乏”状况及其引致的经济贫困问题, 从而提出我国农村网络人口发展及网络扶贫的特殊政策思路的一项研究。中国互联网的社会利用总体上走的是一条“先城后乡”的推广之路, 城镇互联网推广使用约早于农村10年。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 最早显示网民城乡结构的是2007年第20次“统计报告”, 当时城镇互联网普及率为21.6%, 农村则只达到5.1%。尽管近10年来国家加快了农村互联网使用的推广普及, 但截至2017年6月, 当全国网络人口达7.51亿时, 农村却只有2.01亿。农村网络人口的发展措施应与城镇不同, 不仅要做创新性推广普及工作, 而且应与网络扶贫、信息扶贫结合起来, 方能取得好的社会效益。从这个角度来看, 中国农村网络人口发展与网络扶贫研究, 是中国网络人口学应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议题。

 (三) 中国网络人口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研究

     中国网络人口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研究是将网络人口作为一种特定的人口资源, 深入研究这种网络人口资源的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问题。正如前述, 当前我国的7.51亿网络人口, 无论是在网络服务供应商和网络购物营销商那里, 还是网络信息传播机构那里, 基本上都被视为一种“消费者”, 包括网络服务消费者、网络信息消费者、网络购物消费者, 很少有人将网络人口视为一种生产者、劳动者、创造者。对网络人口的这种定位, 既不符合网络功能理论, 也不符合人口发展理论。其实, 互联网不仅具有消费方式的功能, 而且具有生产方式的功能, 网络人口利用互联网, 绝非限于消费活动, 而常常是用于生产劳动。对于中国巨量的网络人口, 当以更高的眼光来看待, 把他们视为一种优质人力资源来深度开发和有效利用, 想方设法将他们培养成新时代的网络劳动者、网络创新者。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和知识创新等都有莫大好处。否则, 不出5年, 我们可能丢掉的是西瓜, 捡到的是芝麻。从这个意义上讲, 中国网络人口资源开发与有效利用研究, 定当是一个重要的现实议题。

  (四) 中国网络人口网空迁移与就业安置研究

     中国网络人口网空迁移与就业安置研究是基于现实社会“城乡二元分割”和网络社会“虚实二元分割” (谢俊贵, 2014) 有效整合的思路, 来深入研究中国网络人口的网空迁移与就业安置, 以解决城市人口过度聚集, 而新农村建设步履艰难等问题的一项研究。当前, 我国人口迁移理论仍停留在“城市化逻辑”阶段, 很少触及网络社会学家卡斯特 (2001:83) 所讲的“网络化逻辑”。对人们的居住场所和服务单位也往往假定为同一地方空间, 而且“非城即乡”。这种认识, 在网络社会崛起后地方空间的制约作用日益减小, 地方空间距离已不成为问题的情况下, 显然已经严重“落伍”。由卡斯特的网络空间理论完全可以推断, 至少中国网络人口的一部分, 可以借由互联网进行“网空迁移”, 有效完成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化, 平稳推进下一阶段的“逆城市化”或“乡村城市化”。当然, 中国网络人口的网空迁移, 本质上是一种居住场所与服务单位分离的迁移, 这种居住场所与服务单位分离的迁移需要有新的制度提供支持, 其关键是要解决网络人口在网空中的就业安置及其合法性和保障性问题。正因为如此, 中国网络人口网空迁移与就业安置研究, 显然也是当今网络人口学一个重要的现实议题。

 (五) 中国网络人口素质提升与教育引导研究

     中国网络人口素质提升与教育引导研究是从人口质量的角度, 在深入分析中国人口素质和中国网络人口素质的基础上, 探讨提高中国网络人口整体素质的教育引导途径与方式的一项研究。人口学认为, 人口是数量与质量的统一 (佟新, 2000:452) 。从人口绝对量来讲, 中国网络人口规模庞大, 然而, 有关研究表明, 中国网络人口素质, 也即网络人口质量, 包括知能素质和道德素质, 都可以用参差不齐来形容。就知能素质来讲, 一些网络人口, 尤其农村移动网络人口, 连汉语拼音输入都困难, 只会以“说话”的方式来与他人交流, 或只会使用互联网较低端的功能, 不会使用较高端的功能。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17) 第39次统计报告显示, “娱乐、沟通类基础应用依然是拉动农村人口上网的主要应用”。就道德素质来讲, 在国家对网络空间实行严管的情况下, 依然有一些网民不讲网络道德, 甚至利用网络实施违法犯罪活动。为此, 要提高互联网使用水平, 要使网络空间保持风清气正规范有序的局面, 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不断提升网络人口的素质。不难理解, 中国网络人口素质提升与教育引导研究, 乃是网络人口学甚至其他“网学大家庭”的学科面临的一个重要现实议题。

 (六) 中国网络人口科学管理与合理规范研究

     中国现有网络人口7.51亿人, 这一群体仍在持续增长之中。按照美国目前互联网普及率 (或网络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 85%的格局, 中国网络人口将达到11.7亿~13.0亿。针对规模如此庞大的网络人口, 单是谈论发展问题不行, 还要研究秩序问题。秩序问题涉及管理与规范问题。从管理的角度来说, 网络人口管理与现实人口管理有很大不同, 现实人口管理有多层面的控制办法, 不仅有单个人口的管理办法——身份证制度, 而且有群类层面的管理办法——户籍制度、单位制度、社区制度等, 网络人口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经由ID管理, 但颇难实现群类管理。有关微信群的管理最近出台了一个办法, 这是群类管理的一种新的尝试, 但怎么执行仍然值得深入探讨。管理的目的显然是为了规范网络人口行为, 然而, 网络人口行为是人口在网络空间的行为, 具有虚拟性与隐蔽性, 应当如何规范, 也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面对现在7.51亿、未来11.7亿甚至规模更加庞大的网络人口或网民群体, 要建构风清气正规范有序的网络空间, 显然需要一套针对网络人口的科学管理办法和合理社会规范。从这个角度来看, 可以理解, 中国网络人口科学管理与合理规范研究, 明显是网络人口学的一个重大现实议题。

五、结语

     网络人口学是建立在网络时代的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二元分割”基础上的一门新的学科。正如网络社会学、网络经济学、网络政治学、网络文化学、网络传播学等“网氏家族”中的其他学科一样, 网络人口学绝不能单纯地理解为普通人口学对网络空间的一种介入, 或在网络空间的一种应用, 从更深层次上来理解网络人口学的建构, 其主因是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二元分割”所造成的“人口裂变”的现实引致了巨量网络人口的生成。这种巨量网络人口是一种可用的资源, 一批优质的财富, 一种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强大力量, 而这种巨量网络人口很需要受到学术上的重视。如果这种巨量网络人口得不到学术上的重视, 或对这种巨量网络人口只讲社会管理, 不讲人口发展, 只讲消费对象, 不讲生产主体, 只重工具逻辑, 不重空间逻辑, 那么, 巨大的网络空间资源和巨量的网络人口资源便可能被白白浪费, 这不仅是网络人口学, 也是网络社会学、网络经济学等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作为网络人口学研究对象的网络人口, 其实也是现实社会的人口。现实空间与网络空间的“二元分割”, 使现实社会中的大量人口迁移到网络空间, 但他们又没有实际地脱离现实空间。他们是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两个空间中的人口。正因为如此, 在建构网络人口学, 开展网络人口研究的过程中, 决不能将网络人口视为“天外来客”, 或者将其视为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口毫不相干的一类人口, 进而对网络人口偏而举之乃至神化, 而要按照“对立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将网络人口与现实社会中的人口有机统一起来加以深刻思考。不懂得这一点, 就可能走偏, 就可能出问题。另外, 与网络人口相对应的一种人口类型是非网络人口,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非网民”, 中国目前还有6亿以上的人口是非网络人口, 网络人口学也当对其加以高度重视。要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 发现和分析非网络人口难以成为网络人口的原因, 从而提供有效促进非网络人口转化为网络人口的政策建议和对策措施。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 网络人口学的研究, 有赖于网络人口的统计与调查工作的开展。没有完备有效的网络人口数据, 网络人口学中许多课题的研究可谓寸步难行。目前, 我国网络人口数据主要出自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该统计报告虽然比较实用, 但也存在某些缺陷:一是统计指标时有变化;二是未能公布原始数据。其他比较像样的网络人口调查统计数据很是少见。为此, 从现在开始, 政府部门、网络企业和研究机构都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大力推进网络人口数据库的建设。主要的措施是:第一, 建议加大对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投入, 在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现有统计内容的基础上, 继续拓展和深化网络人口的统计, 并公布原始数据;第二, 提议CGSS (中国综合社会调查) 增加网络人口调查模块, 建立网络人口数据采集平台, 供学术界参考使;第三, 倡议研究机构开展网络人口专项调查和大数据挖掘, 建立网络人口专题数据库;第四, 充分利用网络统计法、网络记实法 (谢俊贵, 2016) 等网上研究方法, 积极开展网络人口微观层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卜卫、郭良, 2005, 《互联网使用状况及影响的调查报告》,博客网:http://beautifulthing.bokee.com/3761021.html, 2005-12-04。

2.陈郁清、俞立平, 2011, 《中国网民增长与网站发展的优先度研究》, 《情报科学》第5期。

3.邓志强、王颖, 2013, 《网络场域:人口学研究的空间转向》, 《西北人口》第6期。

4.黄育馥、刘霓, 2002, 《e时代的女性--中外比较研究》,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5.马思宇, 2000, 《我国网络人口的现状与发展特征》, 《人口研究》第5期。

6.曼纽尔·卡斯特, 2001, 《网络社会的崛起》, 夏铸九等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7.孙中伟等, 2015, 《世界互联网网民的空间分布规律与影响因素》, 《经济地理》第9期。

8.佟新, 2000, 《人口社会学》,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习近平, 2014,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北京:外文出版社。

10.谢俊贵, 2010, 《网上虚拟社会建设:必要与设想》, 《社会科学研究》第5期。

11.--, 2014, 《空间分割叠加与社会治理创新》, 《广东社会科学》第4期。

12.--, 2016, 《网络记实法:离场状态的社会现实研究》, 《人文杂志》第7期。

13.郑国玉、唐代虎, 2012, 《网络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变革》, 《高等财经教育研究》第8期。

1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2007,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官网:http//www.cnnic.net.cn/hlw fzyj/hlwxzbg/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htm, 2017-01-22

15.Cnbeta.2015, 《美国互联网用户在过去三年当中已经达到饱和》, 凤凰网:http://tech.ifeng.com/a/20150730/41406391_0.shtml, 2015-07-30。

16.Dutton, William H., etc.2008, 《英国2007年互联网调查报告》, 吴信训主编《世界传媒产业评论》 (第2辑) , 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原载期刊:《社会学评论》2018年第1期;项目来源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虚拟社会治理与社会协同问题研究” (2014ASH011)。作者简介:谢俊贵,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与应用社会学。

 

 

排版:李冬梅

编辑:林曼曼

编审:何瑞豪

出品:谷琶新媒体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