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智库成果 >> SG论文 >> 正文

谢建社:异地务工人员社会管理与服务创新的顺德经验:实现“两个转变”和“三个结合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2-09-18 [来源]: [浏览次数]:

说明:摘自《南方日报》2012年9月17日

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日前在佛山指出那样,广东要推进“大部制”改革,不是单纯机构合并的“物理变化”,而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建立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行政体制,实现“化学变化”。顺德在异地务工人员社会管理与创新方面的“物理变化”引起了相应的“化学反应”。

顺德是制造业重镇,拥有异地务工人员及其家属119.5万人,这使得顺德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异地务工人员管理问题凸显。如何让异地务工人员融入顺德,并以主人翁的姿态和热情积极参与到顺德建设中来,成为顺德深化改革面对的重要课题。于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日益成为顺德改革创新的突破口。顺德区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工作委员会为此对全区加强和创新异地务工人员的社会管理进行全面部署,并在实践中初步形成了具有顺德特色的新型管理与服务经验。

顺德在吸引并留住异地务工人员问题上的路径是,实现“两个转变”和“三个结合”。

“两个转变”即由低城市化率向高城市化率转变,异地务工人员由身份融入向身心融入转变。

实现异地务工人员由身份融入向身心融入转变,必须做到三个结合。

重视异地务工人员的自然性融入与政府引导性融入相结合。异地务工人员经其亲友介绍,从一个熟人的农村社会来到顺德,有一个再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要改变原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适应城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异地务工人员融入城镇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再社会化过程。如果这个过程不顺利,就会导致异地务工人员角色转换失败。这就迫切需要政府加强引导,为异地务工人员融入顺德搭建一个公平就业的平台。顺德区政府把促进异地务工人员就业摆在公共服务的突出位置,强化促进就业的职能,保证就业服务的均等化。政府给予了异地务工人员应有的公共服务和政治权利,使他们在顺德寻找到归属感。值得一提的是,异地务工人员代表进入社区参理事会,出谋献策,对社区重大事项参与商议,有了表达本群体诉求的平台,从而发挥了社区“小政协”的作用。

鼓励异地务工人员的主动性融入与政府情感性融入相结合。如今的顺德,众多异地务工人员在心理上已经消除了“我是外地人”的藩篱,认为自己就是顺德人,并且将搞好顺德的经济社会建设变成自觉的行动。因为,他们将在顺德实现自己的梦想。顺德正是通过留人机制,变异地务工人员的被动性融入为主动性融入。第一,身份留人。公平对待异地务工人员,使他们与本地人同工同酬,享有同城待遇。第二,身心留人。通过优惠政策,提升异地务工人员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异地务工人员在顺德的参与度和满意度。顺德力推“送温暖”工程建设,提高异地务工人员对管理的认可度。顺德切实为异地务工人员从事正常、合法的活动提供便利优质的服务,第三,情感留人。通过生产环境,生活氛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吸引和留住异地务工人员。第四,教育留人。教育留人有两方面,务工人员自身的补偿教育和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的义务教育。第五,政策留人。通过优惠政策,包括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入公立学校就读,异地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等。第六,机制留人。建立异地务工人员的接纳机制,即公平就业机制,管理服务机制,融城能力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

推进异地务工人员的渐进性融入与政府服务性融入相结合。异地务工人员融入顺德需要一个过程,顺德通过提高城市品质,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城市发展生态化,加强异地务工人员的服务与管理创新为重点,逐步推进异地务工人员融入顺德。针对异地务工人员的服务存在“政出多门”,管理部门涉及劳动、公安、人事等多个部门,不同的管理规定引发服务交叉、互相扯皮等现象,降低了服务效率。顺德区推行的居住证制度是解决这种现象的有益探索,就以异地务工人员为对象办理居住证,通过办理居住证可以享受顺德户籍的“市民待遇”,将各项服务集成纳入到居住证的功能中,异地务工人员凭《居住证》在劳动就业、生活居住、社会保障、卫生保健、子女教育等方面,享有与当地居民一样的平等权利,从而使他们真正融入顺德。

时间:Sep 18, 2012 9:17:00 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