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佳博士受邀出席首届
中国•空间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
2019年6月15—16日,由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空间经济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民族经济专业委员会共同发起的中国·空间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旨在为从事空间经济学研究的年轻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空间经济学的学术研究。首届论坛于2019年6月在四川成都西南民族大学举行,由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民族经济专业委员会和四川省金融学会藏区金融专业委员会联合承办。我院政府管理系陈晓佳博士赴西南民族大学参加了此次论坛,并与来自国内多家科研机构的同行进行了交流。
6月15日上午开幕式举行,由中国区域科学协会民族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郑长德教授主持。开幕式上,西南民族大学校领导代表承办单位致欢迎辞,他对各位专家、老师们的到来表示欢迎,简要介绍了西南民族大学的基本情况,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空间经济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南开大学安虎森教授致辞,他强调“中国·空间经济学青年学者论坛”旨在促进国内外空间经济学青年学者交流、探讨这一新理论和新学科的发展,研究其发展中的问题和解决方法,使之对中国相关经济理论以及中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并对承办单位的精心组织和筹备致以感谢。
6月15日下午,来自国内多个高校的学者进行了论坛的主题演讲。西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何雄浪教授以“长江经济带”建设为背景,研究三大城市群之间的经济关联、生产要素的空间溢出效应及城市群之间的经济投入要素禀赋差异。他认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群之间呈现出极强的空间相关性和空间集聚性特征;地区经济投入要素的增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较强的推动最用,而政府干预市场能力的增强则会对一个地区经济增长产生负面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政府干预能力的空间溢出效应比经济投入要素大;经济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状况会直接影响城市群产业结构;城市间经济投入要素熵值和人均GDP分布结果基本一致。并提出要消除“长江经济带”生产要素流动壁垒,加速推进长江流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释放经济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出能力,着眼全局消除地方保护主义等政策建议。
山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刘军辉以信息化为背景,基于新经济地理学建立起研究区域经济关系的内生增长模型,并探讨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路径问题。他认为通过区域一体化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策略,要受到知识溢出和贸易自由的双重约束,即在知识溢出自由度较低时,该策略无效,在知识溢出自由度较高时,贸易自由度只有突破某个临界值时,提高区域贸易自由度才能起到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作用,否则差距反而会拉大。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最优路径是,要极尽所能的压缩商品交易成本,降低要素流动成本,减少知识溢出成本,尤其是要提高知识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扩散强度。
安徽师范大学的汤小银以安徽省六安市叶集木竹产业集群为例,运用复杂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从中观视角上的网络结构为切入点,详细讨论了网络联结特征和网络位置特征,同时超越地理邻近性,探讨集群内生网络与外源网络耦合下的传统产业集群升级问题。他认为内外网络耦合视角下,实现集群升级需要大力挖掘核心企业,建立核心企业网络,促使核心企业建立外源联系。
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西部民族经济研究中心的单德朋利用空间EG指数,细分三次产业和行业部门,识别了民族地区不同行业部门集聚力和分散力的横向差异和动态变化,对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空间集聚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讨论。他认为民族地区各行业部门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体现出显著不同,生产技术标准化、进入门槛较低的行业部门空间集聚度更低,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水平则显著提升。对外开放和市场活力能有效改善低集聚度行业的集聚水平,研发支出、劳动力工资等影响要素知识溢出和劳动力市场效率的因素,也能够影响民族地区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
6月16日上午,会议围绕贸易成本、技术溢出、城市规模、产业集聚、企业异质、空间经济尺度与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发展及其应用多个主题进行分会坛讨论。最后安虎森教授就论坛做总结性发言,并对介绍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的进展。安教授介绍新经济地理学经历了早期的“火爆”到“因其局限性而感到失望”的阶段后,从2008年开始,新经济地理学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中,取得了一系列新进展。对国内外最新的理论研究进行了梳理,概括出6个方向:异质性、城市与城市体系、运输成本的内生化、参数和函数的标定、经济学与地理学的融合,以及公共政策领域。他并认为,在这些研究方向中,异质性研究、城市与城市体系、运输成本内生化、公共政策领域将成为未来的主攻方向。